把农耕“绊脚石”变乡村“振兴石”——思南县邵家桥社区石山突围的故事|今日播报

时间:2023-04-03 20:43:27 来源:天眼新闻

3月29日,乌江中下游右岸,思南县邵家桥镇邵家桥社区集体经济产业园,一辆辆大货车把砂石、水泥运进贵州沿江宏业商品砼有限责任公司,搅拌机轰鸣作响,10多辆运输车又排队装运混凝土驶向县城周边的工地。

“我们即将形成采矿、砂石加工、砖砌块、混凝土加工等建材产业链,把传统农耕的‘绊脚石’变成了就业增收的‘振兴石’。”公司董事长陈绍辉说,疫情过后,县城的商品房、农村基础设施都加快了建设步伐,家乡的石头也越来越值钱了。

恨死石头——家乡好多“绊脚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站在邵家桥社区后山向下看,千里乌江滚滚向北。乌江水运给思南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繁荣,也带走了两岸肥沃的泥土。该社区2500余人仅有520亩耕地,且多是石旮旯。陈绍辉说:“石头曾是乡亲增收致富的‘绊脚石’。”

陈绍辉小时候经常随父母上山耕种,由于土少石多耕地零碎,很多地块全靠一锄一锄地挖,但往往费力不讨好,一年辛苦半年粮。为了让零碎的耕地便于耕种、多产粮食,冬天,父亲还要带上钢钎、铁锤把土中的石头砸碎搬离,并从远处挑来泥土增厚土质。他说:“邻近的塘头万亩大坝连年丰收,耕作还省时省力,所以我从小就恨死了家乡零乱的石头。”

虽说国家曾在该社区先后实施过坡改梯、石漠化治理等项目,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种粮增收已不是集镇农民的首选,山上的石旮旯地更是少有人耕种了。

当地村民立足身处集镇的优势纷纷做起买卖,陈绍辉一家也做起小生意。但当时的邵家桥集镇规模小,又距县城不远,小生意难以支撑全家的开支。于是,高中毕业的陈绍辉成了当地较早南下打工的年轻人。

他打过零工,进过工厂,聪明勤奋的他后来成了包工头,事业之路越来越顺,收入也越来越多,他曾想就此远离家乡的石旮旯在繁华的城市安家。

但是,弟弟早逝,弟媳改嫁,留下3个年幼的侄儿侄女,以及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2002年,陈绍辉不得不返乡和妻子担起赡养父母、抚育5个孩子的重担。

“靠种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致富是很难的。”陈绍辉说,家乡的建设日新月异,在外打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砂石的用量与日俱增,后山的石头正是一座宝矿。

2005年,他用打工积蓄加贷款买下别人经营不善的采石厂,并不断升级改造,很快成为当地知名的建材企业老板,年收入超过60万元。他还带领乡亲承揽当地的建筑、修路等工程,投身家乡建设,成为当地知名的能人。

杠上石头——头雁开出治石方

2016年底,村级换届,陈绍辉全票当选社区支部书记。

彼时,我国的脱贫攻坚如火如荼,邵家桥社区虽不是贫困村,但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为零,低保户就有200多户,征地纠纷、低保户评选等导致的上访事件较多,社情复杂。亲朋多劝他莫去蹚那塘“浑水”。陈绍辉却说:“家庭的好日子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先富起来的人要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有责任带领乡亲共同富裕。”

社区土地零碎又不适宜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陈绍辉召集支部会,并邀请社区能人邵宗军、刘权辉、李强、罗维等10余人共商集体经济发展对策。虽说参会的人各有各的事业,但谈到集体经济,大家都想不出好点子,还有人抱怨:“江边稍好点儿的地都被县城新区征用了,剩下的都是石疙瘩,还能干什么?”

一语点醒梦中人。

“与其厌之,不如用之。”陈绍辉说,新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砂石、混凝土、水泥砖,咱们后山的石疙瘩不就是天然的矿场?

“新建一个混凝土厂就要好几百万元,还有征地、办理相关手续都是难啃的骨头哦。”有人提出了新的顾虑。

“只要发展方向选准了,困难咱们大家齐心协力去克服。”在陈绍辉的带领下,2017年2月,社区支部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次月,合作社召开动员大会,号召群众筹资入股。

“我们号召社区每一个人自愿筹资,共同开办混凝土搅拌厂、建材厂。5000元一股,每年每股最少享受600元分红,资产永远是大家的,利润用于合作社滚动发展和社区公益事业......”陈绍辉信心满满、简明扼要地动员。

“那是社区参会人数最多的群众大会。”老党员邵宗继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500多人安静地听陈绍辉谋划社区的发展。邵宗继第一个报名入股后,一些老人的养老钱、孩子的压岁钱也成了社区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原始股金。

“大家都信任陈支书。”入股群众陈德仙说,动员大会后仅一周,合作社账户就收到243户的股金870万元。他说,能盘活濒临倒闭的采石厂,说明陈绍辉有能力;能把3个侄儿侄女当亲生孩子抚养成年轻有为的大学生,说明他有担当;能因地制宜、把握县城新区建设机遇,说明他有眼光。

有了值得信任的领头雁,在合作社混凝土搅拌厂、建材厂建设中,社区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社要征用40余亩地涉及40多户,非股东农户均全力支持,均未要求青苗补偿;

办手续要跑县、市很多部门,陈绍辉等合作社负责人自掏腰包10多万元;

场地平整、修建厂房,合作社负责人均动用私人关系把费用降到最低;

购置砖机托板遭遇质量低劣无法使用,县领导获悉后,安排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赴山东为合作社追回13万元,并要求合作社“用好群众集资的每一分血汗钱”。

2018年3月,合作社下辖的沿江宏业商品砼搅拌厂、桥兴建材厂建成投产,一艘新舟开始载着山区农民的致富梦想在乌江边劈波斩浪。

爱上石头——石山开花振兴疾

起初,合作社把沿江混凝土搅拌厂、桥兴建材厂承包给人经营。时逢思南南部新城区开建,商品砼和砖块需求量大,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产值近300万元,合作社获利40余万元。

2019年春节前,社区召开分红大会。在砖厂上班的村民付云强手拿红包高兴地说:“乡亲们,还是咱们自己的企业好,我在砖厂上班每月工资6000元,每年的分红一分不少,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付云强分享的喜悦很快传遍整个社区,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小孩找到合作社,要把养老钱、压岁钱、零花钱、打工钱入股。邻近的全江村村民赵华闻听后,也找到陈绍辉要把攒下的养老金入股合作社。

有感于群众的信任,合作社决定再次增资扩股,并由合作社出资向社区8户贫困户各赠送一股。社员从243户增至343户,股金总额增至1010万元。

很少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影响了邵家桥社区的石产业,混凝土、水泥砖销量急剧下滑,销售欠款不断增加,承包人开始拖欠合作社租金。

“乡亲的分红绝不能拖、更不能少。”陈绍辉说,2021年,合作社决定依法撤销沿江混凝土搅拌厂、桥兴建材厂租赁合同,收回经营权。并号召社区20余人重新集资350万元,成立贵州沿江宏业建材贸易有限公司、思南合众建材有限公司,分别独立经营沿江混凝土搅拌厂、桥兴建材厂。

沿江宏业建材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说,两个新公司的股东全是合作社社员,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的经营主休不但垫付了合作社分红,还与周边的同行联营降本增效,把混凝土搅拌厂、建材厂经营得更加红火。

6年的艰辛打拼,合作社已建成完整的建材生产线3条,购置泵车、罐车、装载机、叉车等工程车辆19台,吸纳40余人就近就业,产值超9000万元,累计发放工资1368万元,向社员分红589万元,合作社资产达1873万元。

集体活水涌,社区公益兴。合作社先后投入70余万元,修建社区文化活动广场3000多平方米,硬化道路300多米;捐赠5万元助学、慰问困难群众。

作为中心村,该社区还按照镇党委“三带六同”要求,与陈家湾村、全江村、洪江村、龚家林村等4个边远村共同组建兴桥联村委会,吸纳4个村集体入股合作社每年享分红16.8万元。

如今,已卸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的陈绍辉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正着手新建合作社采石厂。

“他有公心、有担当、有眼光,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陈绍辉。”社区党支部书记邵北军说,新建采石厂不仅能保障混凝土搅拌厂和建材厂的砂石供应、降本增效,还能把家乡更多石头变成群众的致富石、社区的振兴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煜妤

编辑 田勇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