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交通发展驶上快车道 实现“一票通行”“一站安检”

时间:2022-07-08 16:35:08 来源:北京商报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5月7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构成2500公里以上的轨道网,道路交通指数将力争控制在5.48,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预计将达到76.5%……众多细节描绘出了首都交通发展的新蓝图,而以北京为核心,乘风交通建设,首都圈的发展也一同驶上了快车道。

“四网融合”构建快速轨道网

放眼“十四五”,《规划》共设置22项规划指标,例如为响应市民快速通勤需求,增加了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等指标,为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加了市郊铁路与城轨交会点设置换乘站占比、换乘站付费区换乘占比、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等指标。

从《规划》内容来看,融合或将成为北京交通发展的主方向。据悉,《规划》提出了四大任务,首要的便是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如要推进“四网融合”,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加快实现1小时通勤,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提速改造,通过增加越行线、增购快速列车、开行大站快车等提高平均旅行速度。

据悉,“四网融合”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而为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十四五”时期,包括昌平线、亦庄线、15号线及贯通后房山-燕房线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运行将提速,通密线、东北环线、城市副中心线、东南环线和京门线也将实施增设专用复线改造。此外,《规划》也提到,要实现1号-八通线、9号-房山线、9号-大兴线、8号-昌平线、5号-亦庄线、10号-亦庄线等线路之间的跨线运营等。

在中心城区方面,《规划》提到,“十四五”时期要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公里,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城市副中心则要加快建设轨道网络。新建城市副中心轨道线网,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格局。此外,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以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00公里。

在生活方面,《规划》着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例如通过增加支线和联络线,提高轨道网与城市通勤需求的匹配度;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深度融合,形成一张线网图,统一车站命名,并缩短地面公交站和地铁车站出入口的换乘距离等。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表示,交通其实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主要分为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而都市圈中的交通则更注重大循环和中循环的构建,即高速、快速路网的规划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都市圈交通需要考虑产业布局、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融合、职住布局和便民服务等需求,需要综合交通协同发展,所以我们也能够看到,都市圈更强调轨道交通特别是市域铁路的建设,此次《规划》中也有提及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实现“一票通行”“一站安检”

交通的发展同样事关民生,例如过往多段路程多次买票的情况就将迎来改善。为此,《规划》提出,要突破技术标准的障碍,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融合。其中在票务系统兼容方面,提到通过票务App互联互通、一码通行、付费区换乘和联程运输,实现“一票通行”。实施“信用+智慧安检”新模式,通过人检标准对接、物检标准统一,实现“一站安检”。

停车问题也将迎来新的解法。《规划》表示,按照“中心城区远端车辆段布局检修功能,近端车辆段停车”思路,推动网络化检修布局,提高检修效率,特别是将近端车辆段腾出的检修基地转为停车场地,推动网络化停车布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跨线停车,实现车辆基地停车资源共享。

“智慧”是解决停车问题的关键。为此,《规划》提出,研究建立智慧停车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停车场设备端、中心端及信息服务端的标准规范。到2025年,市级停车资源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接入停车设施数据达到90%,公共停车场智慧化达标率100%。此外,研究出台共享停车鼓励政策,到2025年,共享停车泊位力争达到10万个。

钟章队表示,从市民出行的角度来看,交通发展的一大要点就是要提供方便,所以不同交通方式融合发展的一大任务就是运输服务和乘客消费,能够看到《规划》在服务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换乘距离小于50米,买票、计费方面的直接结算等,其实要改善的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交通的微循环,路网的毛细血管做好了,服务水平、服务能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据悉,融合不仅限于铁路,《规划》也提到了促进公交与轨道的两网融合,例如结合公交与轨道的功能定位,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规划,确保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全覆盖,提升地面公交和轨道的换乘效率,提高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缩短换乘距离。

同时确保接驳轨道站点的公交微循环线路与轨道首末服务时间相衔接,方便乘客换乘出行;结合高峰、平峰轨道和地面公交客流需求,灵活调整公交线路和运力投放;夜间轨道停运后,充分发挥地面公交在城市出行中的保障作用,确保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时间全覆盖。根据《规划》,到2025年,地面公交干线准点率达85%,车辆平均满载率达65%。

推动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在北京登记的小客车有序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备受市民关注的小客车指标配置也在《规划》中有所提及。具体而言,《规划》提出,要调控小客车数量,逐步增加新能源指标占比,优先向无车家庭配置小客车指标。同时加强“一人名下多车”治理,推动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在北京登记的小客车有序退出,预计到2025年,北京全市小客车保有量控制在580万辆以内。

同时持续强化机动车通行管理,落实外埠进京车辆禁限行和国三柴油货车全市域禁行措施,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加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管理,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政策,并适时研究新的通行管理措施。加快推动小客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运用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管好道路停车的基础上,强化居住区停车管理和单位停车管理,综合施策、“以静制动”,调控小客车使用需求,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

绿色发展是交通行业的底色。为此,《规划》提到,推进公交、出租(含巡游、网约)、旅游、货运等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十四五”时期市属公交车(山区线路及应急保障车辆除外)、巡游出租车(社会保障和个体车辆除外)实现100%新能源化,办理货车通行证的4.5吨以下物流配送车辆(不含危险品运输车辆、冷链运输车辆)100%为新能源汽车,引导小客车进一步向新能源车发展,鼓励存量小客车“油换电”等。

此外,钟章队提到,新能源车的发展,离不开“车网环法”四方面的统一,有车之后还要有覆盖广泛的充电网的搭配,以及环境和相应的法律措施都要跟得上。为此,《规划》也提到,要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等。

此外,绿色出行同样是发力的重点。《规划》表示,要鼓励引导市民由小客车出行向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转变,争创绿色出行城市,依托MaaS平台,通过碳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完善面向绿色出行群体的碳普惠激励模式,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等。

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6.5%,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表示,无交通,也就无都市圈,交通圈对于都市圈的意义就是依赖、依托和依靠的关系。都市圈的交通圈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多类型的,既要保证通勤的快捷,也要保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无碍。都市圈的交通圈必须坚持都市圈的一体化,坚持各类交通的协同发展。

“而绿色出行对都市圈的交通圈至关重要,应当成为都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的总方向,推动都市圈的交通圈绿色化、生态化。”孟立联说道。(记者 杨月涵)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港澳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